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中美关系:相互尊重 和平共处 合作共赢—— 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研讨会”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行

发布时间:2022-03-01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上海公报》在上海锦江小礼堂发表。

2022年2月22日,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上海市美国学会共同举办的“中美关系: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研讨会”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行。来自上海、北京、广州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新华社、光明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观察、澎湃新闻及东方卫视、凤凰卫视、深圳卫视等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和采访。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美国学会会长吴心伯


会议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美国学会会长吴心伯主持。吴心伯表示,50年前的这个星期,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始了为期一周的中国之行,在访问结束之际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作为外交史上的一份经典之作,《上海公报》奠定了中美关系的重要基石,也提供了处理两国关系的重要指南,在过去半个世纪中一直指导着中美关系的发展,对今天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周汉民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周汉民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到会并致欢迎词。周汉民表示,今天我们聚在此地,就是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持续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下的中美关系,可用三句话概括: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两国未来应该更多地用和平手段解决诸多争议。中美关系不仅具有世界意义,还具有时代意义,我们既要坚持原则,保持定力,也要主动作为,付出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注入正能量。周汉民表示其有三个观感:首先,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需要有改变世界的勇气。当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改变了世界。当下,中美两国发展都处在关键时刻,世界面临纷繁复杂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景,也是中美两国的共同使命。中美两国负有特殊的责任,需要拥有改变世界的勇气,审时度势,登高望远,增信释疑,来推动双边关系。其二,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坚韧不拔、久久为功是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三,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需要众志成城的努力。中美人民的友谊始终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源头活水,我们要汇聚各方力量,为中美交流互动搭建桥梁,消除误解和偏见,增进了解和理解。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



王为松在致辞中联系自己的出版经历,强调了中美关系发展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这样才能避免、减少误解和误判。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老市长汪道涵亲自主导的东方编译丛书,系统翻译和出版了一系列由美国专家撰写的有关著作,对我们了解美国的学者、战略家在想什么、在说什么起了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去年习主席在和拜登举行的视频会议上提出了三项基本原则,即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相互尊重才能共处和合作,要相互尊重就首先要相互了解。尊重基础上的了解,才是深切的了解,了解之后的尊重是真的尊重。只有深入的了解,才会有相隔22年跨越辽阔的太平洋的握手。也只有深入的相互了解,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太平洋其实足够大,大到能够容下中美两个大国。上海曾经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外交流对话中富有重大使命。因此,上海社联愿意为社科类专家做好服务工作,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为加深中美关系的协同研究传递建设性的声音。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徐步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徐步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杨洁勉发表了主旨演讲。徐步表示,《上海公报》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关键就是承认彼此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和平共处,目的是要谋求实现中美互利的合作,致力于世界和亚太地区的和平。50年后的今天,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深刻理解尼克松访华的历史意义。更需要把中美关系最初得以转圜的那样一段经历作为中美两国共同的财富继承下来,从中汲取超越分歧,寻找共同利益的智慧与勇气。中美关系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有几点启示:第一,必须要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第二,必须抵制“脱钩”,超越分歧,消除隔阂,累积互信,排除干扰,聚焦合作。第三,必须摒弃冷战思维,摆脱意识形态纷争,致力于文明交流和互学互鉴。第四,必须加强人员往来,增进相互了解,筑牢民意基础。第五,必须牢记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大国,对世界和平、稳定、发展负有特殊责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


杨洁勉表示,中美《上海公报》历经半个世纪考验而历久弥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上海公报》的精神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和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今天,我们在此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其实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决心和努力。杨洁勉强调,《上海公报》蕴含的战略远见和战略设计对当下至少具有三点重要启示:其一,审视中美关系要有战略目光。中美两国在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分歧,但《上海公报》以超越当时的时空的限制而实现了求同存异。当前中美关系陷入低谷,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邓小平的那句话:“中美关系终归要好起来才行。”其二,推进中美关系要有战略部署。其三,维护中美关系要有战略底线。我们在维护中美关系时要看到内外形势的变化,不能一厢情愿,而要做多手准备,特别需要战略底线思维和有效准备,从而在出现重大危机和挑战时仍能掌握主动。当前,中方强调中美应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三个原则就是《上海公报》精神的体现、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国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基础、原则、努力和方向。中方的信号是坦然明确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主持了讨论。与会专家回顾历史并围绕中美关系中的若干热点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推动中美关系朝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和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建言献策。


原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上海社科院院长、现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


原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上海社科院院长、现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从世界经济发展周期和中美关系发展的百年历史中阐述了做好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他强调,虽然中美关系现在出现周期性的冷却,但做公共外交,做好美国老百姓、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工作,中美两国仍将走向合作共赢的新阶段。



研讨会现场图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美国学会会长吴心伯认为《上海公报》对于中美关系的价值在于三个“一“:一套原则、一个问题、一个路线图。一套原则,就是中美达成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公报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写进中美之间的文件,意义重大。50年后的今天,中美关系处在一个严峻的时刻。特朗普政府视中国为首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实施对抗性的对华政策,声称要终结尼克松对华政策遗产,使得中美关系出现断崖式下降,拜登政府则继承了特朗普政府对华基本思路,两国相互认知的负面化趋势持续增强,对抗性不断上升,博弈更加激烈,冲突风险增大。


中美关系何去何从,全世界都在关注。如同当年尼克松、基辛格通过改变美国对华认知和调整对华政策掀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一样,今天要为未来50年的中美关系选择一条更好的发展路径,美方需要正确认识变化中的国际格局,正确认识中国,采取务实而建设性的对华政策。


首先,美方要面对世界正在加速走向多极化的现实,认识到要维护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实属螳臂当车。

其次,要正确对待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逻辑的展现。美国为了维护其霸权地位而阻止中国的崛起有悖于时代,有悖于大势。


第三,要现实地看待和处理中美之间的差异。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上的差异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根基,并将长期存在,关键是如何处理它。50年前,尼克松总统在访华期间表示,“我们开始会谈时就承认我们之间有巨大的分歧,但是我们决心不让这些分歧阻碍我们和平相处”。他强调,希望“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价值标准的国家和人民可以在其中和平相处,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让历史而不是让战场对他们的不同思想作出判断”。这一政治智慧值得今天的美国决策者借鉴。


第四,恪守“上海公报”中关于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是一个讲原则的国家,中美关系是有原则的关系。美国在对华关系上尤其要切实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中国内政,以平等的态度与中国打交道。具体到当下的对华政策,就是遵守中方提出的三条底线:不得挑战、诋毁甚至试图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不得试图阻挠甚至打断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得侵犯中国国家主权,更不能破坏中国领土完整。2021年11月16日,拜登总统在与中国领导人的视频会晤中表示,不寻求改变中国的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美国政府致力于奉行长期一贯的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这说明美方意识到中国的重大关切,也表现出愿意妥善处理这些重大关切的姿态,关键是要言而有信,把承诺体现在行动上。

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陆军少将、中国军事科学学会高级顾问、香山论坛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姚云竹


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陆军少将、中国军事科学学会高级顾问、香山论坛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姚云竹表示,去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拜登总统的视频峰会上,提出了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50年前《上海公报》的签署,就体现了这三项原则。首先,《上海公报》体现了中美交往要“相互尊重”。“相互尊重”表现在对两国差异的接受与包容,这种差异包括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历史。甚至在签署《上海公报》前的谈判过程中,也理解和考虑彼此的利益诉求,双方在最困难的台湾问题上反复磋商,最后形成了《公报》中的立场表述。其次,《上海公报》确立了中美双方“和平共处”的相处之道。中美和平共处,也为双方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础。在联合国等多边机制中,中美为维护世界和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包括共同维护不扩散核武器机制(NPT),打击全球恐怖主义,维护海上通道安全,斡旋调解国际冲突,实施国际维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第三,《上海公报》体现了中美双方“合作共赢”的追求。上世纪80年代,两军高级代表团频繁互访,对口防务部门深入交流,军事技术合作也不断拓展。《上海公报》表达了“两国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是世界的期待。半个世纪以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却始终运行在以合作为主的轨道上。中国并不认同最近的两届美国政府简单地用“大国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认为这是用零和逻辑推导出来的消极互动模式,违背了世界潮流,不符合时代精神。在纪念《上海公报》发布之际,希望中美两国能够重拾半个世纪之前的融冰初心,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三项原则,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发展。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严安林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严安林表示,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台湾问题当然不是中美关系中唯一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是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上海公报》确立了两国应该遵行“一个中国”原则政策立场,不仅打破了美国与中国的对抗关系,也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步伐。之后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都遵循这样的一个原则。50年过去了,“一个中国”原则始终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和1979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得到发展的政治保障。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坚持“一个中国”是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的不二法门。只有正确处理好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发展才会比较平顺,背离或者放弃“一个中国”原则,中美关系就会面临惊涛骇浪甚至面临倾覆的风险。当前中美关系受到挑战的核心原因是美方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当前,我们一要坚持一中立场不动摇,要坚持与美国和平共处的政策不动摇。二要高度警惕,大力反制,防止台湾问题的国际化走向台独的国际化。三在两岸问题上要有充分的自信。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提升塑造中美关系稳步发展的能力建设和战略谋划。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达巍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达巍表示,50年前,中美两国领导人在深思熟悉后采取了石破天惊的大胆行动,中美之间“坚冰”的打破深刻改变了两国与世界。50年过去了,中美关系恐怕正处于50年来的最低点。50年前中美两国领导人所展现的宏大的战略视野、冷静的现实主义思维以及高超的外交技巧,或许对我们打破中美关系新的“坚冰”能够有所启发。第一,国际格局是决定大国关系包括中美关系状态的结构性力量。50年前的中美“破冰”,基于冷战格局的变化以及两国领导人对新的国际现实的敏锐把握。50年后的今天,准确判断格局之变,理解并接受新的现实,以其为根据擘划双边关系,是中美关系能否再度“破冰”的基础。第二,国家利益的交汇与冲突,是中美关系分分合合背后的核心驱动力量。50年前的中美“破冰”,是两国领导人打破思想桎梏,以极其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思考各自国家利益的结果。50年后的今天,能否在看似并非极端紧迫的环境下如何准确认识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是中美关系能否再度“破冰”的关键。第三,战术层次的专业灵活,是中美关系克服战略层次艰难险阻的必要保障。50年前的中美“破冰”,依靠的是两国决策者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50年后的今天,专业灵活的运筹,是中美关系再度“破冰”的必需。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国友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国友表示,总体上,在两国竞争加剧的战略背景下,中美经贸关系的冲突性增加,但中美也仍然有扩大经贸往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中美经贸关系现阶段仍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中美可以通过管控分歧和协商谈判的方式,促进经济利益深度交融。拜登政府需要展现务实精神,秉承合作态度,为稳定和发展中美经贸关系作出积极贡献。中美两国商界也可以从市场逻辑出发,开展积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为中美经贸关系发展提供坚实内生动力。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陈定定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陈定定表示,中美两大国之间的各类互动往来,在当今世界的影响早已超出1979年两国最初正式建交时的程度,意味着双方都需要对维持关系稳定肩负起更大的责任。中短期内,中美双方的政治背景并不允许双方立即达成根本的缓和与谅解,但这不意味着双方没有任何机会寻求一定程度的合作。2022年,我们需要针对中美关系可能面临的更大风险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同时也需要把握有限的机遇,继续支持中美关系更为健康的发展。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距离,在2022年至少可以不至于更为遥远。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邵育群(右)


在讨论环节,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邵育群做了精彩的点评。


原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原市委统战部部长、

第十四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沙海林


在闭幕环节,原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原市委统战部部长、第十四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沙海林致闭幕辞。他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所作思考的基础上强调,对中美关系而言,上海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地方: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在这里诞生;1980年代访华的里根总统在上海复旦大学发表演讲;1998年克林顿总统在上海图书馆就台湾问题公开重申“三不”原则;2001年和2009年,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以及奥巴马,都对上海进行了访问。2022年的今天,我们在《上海公报》的签署地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重温历史,从中寻找关于促进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智慧和启示。上海可以也应该在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闭
会员登录
关闭
欢迎加入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网站会员(带 *为必填项)
真实姓名
*邮箱
*密码
*确认密码
*从事职业
*所在地区
*就职/就读单位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注册
已有账号,
关闭
忘记密码
*邮箱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密码
*确认密码
修改密码
已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