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NewsHome > In the News

傅高义批美非此即彼思维:喜欢中国不等于不爱美国 | 中美建交40周年研讨会

Posted:2019-01-09

在今天举行的“纪念中美建交40周年研讨会”上,来自中美两国的学界专家对青年学者开展中美关系研究,提出了三个关键词的建议。

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利用好机遇”

他说自己还是青年时,由于中美两国没有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因此没有办法来到中国,只能是从外围做研究。但是现在有很多很好的资源可以利用,很多交流活动也可以参加。

傅高义说:“我对美国研究员的建议是,不要抱怨,好好利用机遇。在中国有很多很好的专家学者,他们很期待和你们交流。在商界,学生太关注报表和数据,我们必须要着眼于长远发展。有人批评说,如果美国学生喜欢中国就是不爱美国,但是我们必须确定,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要不断发展。希望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能够愿意来中国研究学习,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因为你们是构筑良好关系的桥梁。”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兰普顿:“跨领域观察”

兰普顿表示,中美关系非常广泛,很多研究员其实知之甚少。兰普顿希望美国研究员可以具备更广泛的视角,跨领域地去讨论问题。要和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你想要解决一个问题,只是在一个很窄的领域、过分精确地看待,其实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兰普顿教授对中国学者的建议是,多到美国去亲身研究,这样才能了解实情,实际推动问题解决。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多做个案研究”

陶文钊希望青年学者在做硕士博士论文时,可以多多关注中美关系领域中那些鲜活的个案。他以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博士论文《江村研究》为例,鼓励青年学者可以关注中美姐妹城市,看看中美之间的交流,能怎么帮助这些城市的发展,双方能得到什么好处。“我们不仅要有大的格局,还要知道历史的细节。”

主持人吴白乙,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认为,中美两国对彼此的研究要重心下沉,更多深入到基层,多和普通民众对话。“我们肩负着改进自己研究内容的责任。下一步美研所将和美国研究机构合作起来,做一些个案研究和田野调查,促进中美关系发展。”

 

链接:http://www.whb.cn/zhuzhan/rd/20181213/230143.html